避免工作“内卷化”
时间:2021-07-20 文章来源: 作者:
或许是为了形成壁垒吧,学者们总喜欢生造一些拗口的学术词语,这些词语一般在圈子内流行。令人诧异的是,“内卷”这个学术名词竟能“出圈”,进入日常生活中,成为一个非常火的流行词。
“内卷”并不是“内部卷子”的简称,而是英文involution的汉译。最早作为一个文化人类学概念,指的是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,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。这个概念最早是用来研究分析爪哇的水稻农业,在殖民地和后殖民地时代的爪哇,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处于原地不动状态,只是不断地重复简单再生产。
这个词能红火,可能是因为描述的这种形象在各行各业都普遍存在,引起了大家的共鸣。管理工作也有类似现象:有的工作做得有模有样,甚至相当精致,然而,如果仔细分析一下,有的是没必要的精细,有的是低水平的重复,有的是无意义的折腾,有的是低效能的消耗。这就是工作中的“内卷”。
比如,有的单位开会时,要求工作人员把坐位上的名字牌和茶壶茶杯摆放得整整齐齐,还要用绳子来拉线,保证每个牌子、杯子横竖斜都在一条直线上。
又如,有的单位过于重视材料,开一个小会都要准备一大堆材料,讲话稿动辄几千上万字,穿靴戴帽,说古论今,标题讲究对仗押韵。但观其内容,说得多是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的大道理,都是“正确的废话”,真正的“干货”乏善可陈。工作不重实效重材料总结,通过妙笔生花来“包装”工作成绩。把“留痕”视为工作本身,将材料当作工作成果,检查考核工作主要看台账、看资料,似乎资料越丰富、形式越多样越好。
再如,每逢重大时期、重大节日和特殊时段,很多单位就下发一道道要求加强安全生产的文件,层层召开安全生产会议,组织大规模的安全生产检查督查。然而,检查人员很多并不懂专业知识,检查也只是蜻蜓点水、走马观花。明知道这些文件、会议、检查效果不好,为了表明自己履了职、尽了责还是热衷这么做。
还如,有的单位工作安排不合理,明明可以上班时布置工作,偏要临近下班才召开会议、布置任务;有的人工作效率低,做事拖沓,本可以八小时之内完成,不得不晚上和周末加班。有的单位还形成了“加班文化”,似乎按时下班就是工作不积极,攀比谁熬得久、走得晚,低效率地消耗时间。
“内卷化”工作只注重形式,不注重结果,“为活动而活动”,把“手段”当目的,在没有必要花那么多精力的地方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消耗了很多人的聪明才智和大好年华,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,但就像希腊神话故事中的西西弗斯,每天推石头上山然后石头又滚回山脚他又重复往上推一样,做的基本上是无用功。
同“不作为、懒政”相比,“内卷化”工作大多表现为忙忙碌碌、加班加点、兢兢业业、认真负责,因此还有可能得到一些人的肯定、推崇。但这种忙大多是瞎忙,忙而无效、忙而无益,陷入事务主义、文牍主义的怪圈,是另一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。
避免工作“内卷化”就是要跳出圈圈,透过现象看本质,经常性对工作进行技术性反思和价值性考量,认清哪些工作有意义,有必要好好做的;哪些工作瞎折腾,要坚决摒弃的。法国作家加缪说:“没有比无用又无望的劳动更为可怕的惩罚了。”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十分有限而宝贵,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。
从组织层面上讲,要完善考评体系。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,对工作的评判应以结果为导向,重实效,重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:“凡是没有结果的过程,都是高成本。”(省综合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王林水)